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的风电大国,但是风电机组(并网型)的出口只占极小比例,而这种出口对于提升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水平、释放产能、避免单纯的价格竞争、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等都有巨大意义,风电机组出口将是促进中国风电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国际风电市场也将是造就一流风电企业的大熔炉。
中国风电机组出口问题的提出
(一)中国风电产业的高速增长
中国的风力发电(并网型)近些年保持了非常强劲的增长,成为世界风电产业的佼佼者。从2004年开始,中国风电市场开始飞速发展,每年的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者超过100%,直到2010年,中国全年风力发电新增装机达16G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1.8GW,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参见全球风能理事会的统计)。在过去的四年间,中国装机容量增加了3倍多,从2009年的25.8GW到2013年底的91.4GW,使中国保持在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方面的领先地位。2013年中国风电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
(二)风电机组出口比例很小
中国风电装机傲视全球,但出口量却形成了巨大反差。以2012年为例,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2012年是中国风电机组出口取得突破的一年,但全国也仅有7家制造商实现出口,总计430.45MW。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出口的风电机组共计407台,总容量700.15MW。2012年出口量仅仅占据中国新增容量的3%(包含三一电气对美国的全部发运数量),累计出口量只占据中国累计装机的0.9%。就制造商来看,截止2012年,为数不多的实现出口的制造商中,出口占其总装机量达到10%的只有三一电气一家(包含其对美国的全部发运数量),华创接近4%,其余全部在2%以下,其中很多家出口台数也只是个位数。2013年中国出口风电机组692.35MW,增长幅度较大,但比例依然很少,新增出口占当年新增装机的4.3%,累计出口占累计装机的1.5%,其中大部分出自两家企业,金风科技一家就占45.2%,华锐占24.8%,其他企业出口总和只占不到30%。
风电机组出口的战略意义
(一)提升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水平
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速度惊人,在数量方面已经无可匹敌,但在质量方面显然还有待提升。数量的增长非常重要,但只是第一步。国家在设法提升产业水平,风电企业也在做出各种努力,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截至目前,中国在风电机组的质量水平、企业的管理水平、行业的技术水平、技术规范的完备程度、产业链的整体素质,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能力等等方面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较大差距,毕竟我们的风电产业起步晚了20年。如果从离网型、小型风电机组的发展开始算,我们的风电起步则比西方晚了近一个世纪,就是说西方在做并网型风电之前,已经做了长期的探索和积累。数量上可以有爆发式的增长,但质量上离不开点点滴滴的长期积累。
随着全球范围内环保和减排观念日渐深入人心,风力发电将在世界各国普遍地迎来高速发展。中国风电产业真正走出国门之后,面临的将是全新的环境和更为严苛的要求。面对海外市场的足够诱惑和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企业不进则退。走出去,意味着更加残酷的竞争,但优胜劣汰之后迎来的,将是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水平的大幅提升。
实际上,中国作为当代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风电机组的制造规模、质量水平、成本控制等各方面都有必要也有条件持续提升。
(二)风电产业做“走出去”的排头兵
中国风电产业起步较晚,从80年代开始开展的较大的风电项目多是利用国外资金,设备也以进口为主。当时的一些示范项目都是国际合作项目,而各种技术资料都以外文形式呈现,这些项目开展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风电人才,这些人成为后来国内风电大发展的基础力量??梢运抵泄绲绱拥蹙途哂泄驶幕?,这也为中国风电未来走向国际市场埋下伏笔。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风电产业加大出口力度势在必行。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基础上,国家一再强调“走出去”的重要性,出台各种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国门。风电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重点发展的行业,也是面向未来的产业。国际竞争固然激烈,中国举全国之力,历经数十年打造出的“中国制造”,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背景和深厚的基础,风电产业应该勇于突破,争当“新能源”产业“走出去”的新典范。风电机组的出口和风电场的投资,常常是相伴而行的,既不是单纯的资金流出而忽略实体经济,也不是单纯产品制造而忽略延伸发展。风电设备出口结合海外风电场投资,势必在产业扩张中踏出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三)释放产能
中国风电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个巨大产能需要释放的课题。中国2012年新增装机占亚太地区超过42%,占全球近30%,中国拥有着巨大的产能。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早在2011年,中国就在25个省份遍布着121个风电机组生产基地,即便按平均年产200MW计算,也有超过24GW的产能,而中国年新增装机容量,最多不过18GW。号称80家风电机组总装厂是夸张的说法,至少真正能够批量生产供货的厂家超过了20家,随着国内竞争的日趋激烈,“走出去”无疑是中国风电机组巨大产能的一条出路。
(四)追求差异化竞争,避免单纯的价格竞争
由于国内存在着巨大的风电产能,而我们的市场相对封闭,市场中买方相对有限,单一的价格竞争成为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商所青睐,同时似乎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这不仅仅使众多风电设备制造商不堪重负,而且将损害中国风电产业长期健康发展,阻碍风电产业水平的提升,使中国风电产业长期处在低水平阶段,也毁坏了创新的土壤。
走出国门之后,我们面临的将是更加广阔的空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能资源,不同的客户有着多样化的需求,国内的企业将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采取多样化的合作形式,不拘一格地开展市场竞争,而不必要在一根独木桥上只靠价格战来硬拼。这种多样化的竞争形式,也将促进中国风电产业综合实力的上升,风电企业和整个产业都将迎来长期、健康发展。
(五)促进企业盈利水平提高
在企业实际利益方面,一般而言,国外市场的价格竞争并没有国内如此激烈。国外市场也常常能遇到具有更好风能资源的待开发风场,而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发风场常常比国内成本低,进一步地,在风场开发之后常常又能有税收返还、绿证补贴等等资金和价格方面的支持,所有这些意味着风场开发可能得到更好的收益,风电机组常常能有比国内更好的价格。出口还能享受到中国的政策优惠,比如出口退税,整机出口能获得高达百分之十几的出口退税,只要物流安排得当,在抵消了国际运输的费用后,还能够为企业留下较大的盈利空间。
风电机组出口必须直面的挑战
(一)更加严苛的要求
风电机组的海外销售常常面临比国内更加严苛的环境,海外客户对出口商和产品在技术、商务、法律、金融等各个方面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其中,产品技术首当其冲。
由于风电机组单价较高、项目投资较大、其运行环境又相当恶劣,为了确保项目的盈利性,各国用户越来越重视产品本身的质量。长期的装机业绩和运行记录、尤其是在海外的运行记录,是客户考量目标机型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但中国风电行业普遍来讲,目前还不具备这些数据。毕竟中国的风电产业大规模发展总共也没几年时间,新产品推出的时间更短。在国内市场,客户常常对新产品比较宽容,因为这是中国风电产业的现实,但在国际市场,我们将面对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其企业和产品的历史比整个中国风电产业的历史都长,客户有众多选择,必然更加挑剔和严格。
国外客户常常重视风电机组的产品认证,特别是型式认证,尤其是国际权威机构,如GL、TUV等的认证,目前中国的风电机组满足这些认证的机型很少,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产品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这些认证本身需要很长时间,而中国产品大多是新近开发机型,基本上还没来得及完成认证。国内客户并不苛求这些认证证书,但国际上主流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已经取得了成系列的权威机构产品型式认证,对我们形成直接的压力。
抛开产品本身的质量,由于没有足够的业绩支撑、没有权威的产品认证,相对于国外的主流设备供应商,我们的产品很难取得用户的充分信任,这成为我们出口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二)资金压力巨大
与第一个问题相关,由于我们是国际市场的新进参与者,而目前又不具有技术上的突出优势,为了取得订单,势必要承受客户在其他方面施加的压力。由于风电项目资金投入巨大,回收周期长,如果客户把资金压力转嫁给中国的制造商,那将是非常沉重的财务负担。
(三)业务风险将被扩大
开展风电机组出口,产品的运输、吊装、运行维护等等业务都将跨出国门,发生在远离本土的地方。由于风电项目本来就具有涉及主体多、商业链条长、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等特点,一旦到了国外,各种风险都将被放大。具体来说,至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陌生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中暗藏的风险
不同国家的法律要求、政策环境、投资环境、文化环境等各方面都与国内有很大不同,这些对于国内的企业还很陌生,需要慎重对待。风电项目常常具有操作环节多、周期长等特点,很多新兴风电市场常常有出口数量大、合同额高的项目,而其法制环境还不完善,更要注意风险。关税壁垒、非关税贸易壁垒等等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有时当地的一个用工政策,就会为项目进展带来巨大的麻烦。
有些国家和地区有着对华“双反”的倾向,有的甚至已经出台了相关措施?!八础贝胧┗岫砸桓鲂幸档某隹谛纬苫倜鹦缘拇蚧?,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风电机组作为出口的大型机电产品,还需要重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知识产权?;?。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目前许多风电机组型号来源都可以追溯至国外,而风电机组涉及的各种机械和电气的零部件、分系统又十分众多,在走出国门之前有必要进行仔细排查,避免未来在海外市场遭遇知识产权纠纷的各种隐患。要知道,在国外一旦有类似情况发生,无论最终裁决如何,司法保全和项目停顿就可能带来致命的损失。
2.各国商业模式各不相同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对于国内市场已经非常熟悉,走出国门后,常常不由自主地按照国内的模式认识和考虑问题。实际上,在不同的国家,不仅仅是风电项目具体开发模式各不相同,风电场的审批、电价的决定、发电量的销售、电网管理体制、税收体制、融资体制等等都不尽相同,其中很多与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用中国式思维甚至无法理解。所有这些不同点导致在项目的具体操作模式上,不同的国家可能完全不同。尤其在一些细节上,“细微”的差别常常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成败。如果对这些模式事前没有清晰的认识,就盲目地进行出口和投资,很可能使自己陷入预料之外的困局。
扩大中国风电机组出口的建议
(一)要下定决心,明确出口战略,加大投入
如前所述,风电机组的出口将是中国风电发展方向之一,从长远来说,扩大出口将促进中国风电行业在质量和数量上的进一步提升,从近期来看,扩大出口可以释放中国巨量风电产能。
国家应该鼓励风电产品的出口,而企业也应该抛弃偏安思想,勇于直面全球化的挑战,早作筹划,主动出击,发扬打拼精神,争取基业长青。
应该说,国内很多风电制造企业已经感觉到出口将成为趋势、不可避免,但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只有极个别的企业称得上是真正确立了出口战略。要知道,风电设备出口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事业,要战胜本文所述的各种挑战,克服各种预想的到和预想不到的困难,需要巨大而长期不懈的投入。除了前述提升产品质量和取得认证等要投入资金和大量精力,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投入。
1.营销布局的投入
全球市场十分巨大,为寻求更好的销售机会,就要求我们的营销网络有足够的广度,而要真正进入一个具体的市场,则必须对当地市场和项目有足够深入的了解,需要长期细致的工作,甚至需要当地雇员才能完成,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持续的前期投入。市场中介也许可以帮助企业完成起初的项目,但在国际市场上各种中介鱼龙混杂,专业程度各不相同,不专业的中介常?;崂朔盐颐谴罅康氖奔?,从而酿成错失市场机会的苦果。完全依靠中介也会使企业在未来的出口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卷入无谓的纠纷。对于立志大举进军国际市场的企业,这一点尤其需要注意。
2.组建专业队伍
除了上述面向全球的专业营销队伍,在法律、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实务、售后服务和运行维护等等方面都需要有面向国际市场的专业队伍。很多国家还要求运维队伍中必须有相当比例的当地用工。这些对企业在技术、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为出口项目小风险就会小的认识是片面的。国际贸易不确定性非常多,因为项目小就试图降低必要的开支,减少事前必要而周全的准备工作,势必埋藏大量隐患。即便是小项目,出了问题一样需要漂洋过海去处理,有了纠纷一样是国际纠纷,这些没完没了的零散花销其总额往往更大。
只做小小投入就可以攻入国际市场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小小的投入意味着大量的风险;轻率的出手意味着把企业的资产、企业的声誉、企业的出口事业直接投入危险之中。要知道事后的补救往往是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真正有志于长远发展风电的中国企业,必须及早下定决心,明确出口战略。所有的贸易?;ざ际怯惺毕薜?,新能源领域更是如此,而我们本土的客户也将变得越来越挑剔,同时国际大鳄迟早也会杀向中国市场。
(二)尽快地行动起来
中国风电产业走出国门的时机已经到来,我们要尽快出发,尽早地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早日掌握战胜挑战的本领。
1.以投融资带动出口,尽早迈出第一步
单纯销售,简单易行,但目前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由于中国目前风电机组质量还处在提升的过程中,国外客户在风电机组出口中常常附加投资、融资、担保等金融条件,这是我们的负担,但这确实又能促成我们的出口。现阶段,很多金融机构和电力公司及电网公司响应国家“走出去”号召,在资本层面的态度比较积极,中国风电企业应该积极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大规模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借助金融支持迈出第一步,熟悉海外市场的同时积累海外装机业绩。在我们具有足够的竞争能力和充分的技术储备之后,就可以更多地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甚至开展向海外的技术转移。
2.提高质量和扩大数量并举,最终实现大规???nbsp;
无论初期采取什么方式,要在风电机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最终离不开过硬的产品质量。提高质量水平,也包括积极创新,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技术贸易壁垒。起步阶段,我们不得不选择小批量的销售,拥有了过硬的产品质量,取得了必须的认证和海外运行业绩后,凭借中国制造业的巨大优势,我们完全可以以大规??⒌姆绞浇M馐谐?,这样无论是在风电场开发、运输、运行维护等各个方面都将具有成本优势。这是因为除了智能电网等受到政府特殊补贴的少数类别项目之外,风力发电项目普遍具有规模效应。大批量销售将最终在国际市场上释放我们的产能。
3.投资风场,把控风险,走向价值链高端
全球市场十分广阔,由于政策等因素许多国家和地区风电产业的春天还没有到来,还有很多优质的风场资源未被开发。随着各国发展新能源的意愿日益增强,各种有利政策将层出不穷,风电机组产品技术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投资风电场的回报有望越来越好。我们在出口风电机组的同时,应该加大海外风场的投资,不断走向价值链的上游。风场投资不仅会拉动风电设备出口,而且会增强我们对整个项目的掌控,减少“走出去”的风险。
(三)深度挖掘行业协会的作用
客观地讲,中国风电发展至今与行业协会的积极工作密不可分。中国风电的行业协会伴随着中国风电发展的全过程,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下一步中国的风电产业要升级,风电产品要大规模走出国门,更需要行业协会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提供信息
海外项目的机会其实非常众多,如果企业有进军海外的愿望,可以获取各种信息。但现实中也存在信息过多、过杂,甚至常常掺杂各种不实信息,即便中国企业最终没有受骗,也常?;岚装桌朔驯蟮氖奔浜途?。行业协会借助其广泛的国际联系,可以从正当渠道提供项目信息、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
2.市场引导
行业协会可以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长期以来的积累,对国内企业在国外的发展给以引导,尽量避免企业各自为战、盲目发展,引导企业去向那些风险较小、增长稳定的市场,尝试以行业协会的力量去改善我们在国际市场的布局。当然,行业协会力量有限,但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如果还需要“有形的手”做些许调控,行业协会将是最适合的调控主体。
3.组织宣传
长期以来,中国风电行业协会在行业宣传方面不遗余力,很有成效。随着中国风电产业走出国门,发展进入新阶段,行业协会可以进一步加强组织中国风电行业的海外宣传,比如,组织更多的中国展团到世界各地的风电展会、新能源展会等等。毕竟多数中国企业对海外宣传的运作方式还不熟悉。-
上虞风机